在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绿色化伙伴关系”倡议成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培养全球公民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关键举措。2024年11月1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联络委员会提供支持的“教育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际组织、中外高校、研究机构及环保领域的众多代表、专家和从业者,一同探讨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建设、绿色学习模式以及教师绿色培训的发展的新趋势、成功经验和具体案例。会议旨在分享中国在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教育绿色化伙伴关系方面的具体实践,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丁仲礼等嘉宾为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开幕致辞
前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为大会致辞。他强育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呼吁通过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等创新实践培养青年环保意识,推动教育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委员、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女士,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带来了题为“校园碳普惠:绿色学校创建的新路径”的精彩分享。陶岚女士首先介绍了碳普惠机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及其在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应对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她指出,碳普惠作为一种创新的碳减排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量化公众的低碳行为,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回馈,有效激发了公众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公众参与基础。
随后,陶岚女士分享了校园碳普惠的实践探索。她分享了多个中国校园碳普惠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校园碳普惠在提升学生环保意识、促进绿色行为养成方面的很明显的成效。陶岚女士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通过校园碳普惠,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学习到环保知识,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低碳生活的乐趣与价值,从而在心中种下绿色低碳生活的种子,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陶岚女士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通过校园碳普惠,可以将绿色生活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这颗绿色的种子在未来将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她也希望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够真正从学校开启,从学生时代开始养成,进而影响并辐射至整个社会。她坚信,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塑造人格、培养习惯的重要场所。在校园中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将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全球教育绿色化领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更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教育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相信会有更多校园碳普惠的创新实践涌现,共同为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